中國核電氣候行動案例亮相COP27中國角!核能供暖在列
發布時間:2022-11-19文章來源:【字體:大中小】
聯合國于11月6日至18日在埃及沙姆沙伊赫召開《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會議第27屆會議(COP27),COP是全球規模最大、最重要的氣候相關年度會議。中國核電申報的秦山核電成功實施的我國南方核能供暖項目案例入選《2022企業氣候行動案例集》,在COP27中國角企業日活動中正式發布,得到了與會專家的高度認可,充分展示中國核電作為清潔能源企業代表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先鋒行動和高度責任感。
國務院原參事、科技部原副部長、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名譽主任劉燕華評價說,“綠色循環低碳的實踐案例,體現了企業作為自主創新的主體,在先立后破原則指導下的先行先試,體現了從無到有,從點到面,從小到大的嘗試。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時代,世界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可能還會增加。應對氣候變化實質上是世界范圍的深刻的經濟和社會變革?!?/p>
企業氣候行動案例集是CTeam2019年發起和組織的項目,一年一度收集和編制在華企業的應對氣候變化、綠色低碳轉型的成果,并在年末的聯合國氣候大會上正式發布,國內外同時開展交流和傳播?!?022企業氣候行動案例集》由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與大道應對氣候變化促進中心作為聯合發起單位征集,篩選傳播,旨在更好展現中國企業的綠色行動力,交流氣候創新與實踐經驗,號召和吸引更多企業投入到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中來。在征集期內,共收到約50份項目申請,通過行業內專家的審核評選,共收錄27個企業創新減排的項目正式入選,涵蓋八個行業和領域。
據悉,我國南方地區首個核能供熱項目——浙江海鹽核能供熱示范工程(一期)于2021年12月3日在浙江海鹽正式投運,供暖面積達46萬平方米,惠及近4000戶居民。該項目由中國核電旗下秦山核電牽頭實施,計劃于“十四五”末全部建成,可滿足海鹽縣約400萬平方米供暖需求。相對于南方地區的電取暖方式,該項目全部建成投運后,年供熱量將達到70.4萬吉焦;相對于燃煤火電機組,每年可減少燃用標煤約2.4萬噸。相應地每年減排二氧化硫204噸、氮氧化物177.6噸、二氧化碳6.3萬噸。
浙江海鹽核能供熱示范工程為中國南方地區首個核能供熱項目,管道總長度約10公里,從秦山核電基地廠內延伸至海鹽縣城區,在不影響機組原有發電量和安全性能的前提下,向海鹽縣公建設施、居民小區及工業園區提供大規模安全、零碳、經濟的核能供暖。
核能供暖的原理是將核電廠產生的部分熱量傳遞給熱力公司,再經過供熱管網送至終端用戶。這個過程由五個回路完成,首先一回路核反應產生的熱量通過蒸汽發生器將二回路的水加熱產生高溫高壓蒸汽,通過抽取部分蒸汽加熱核電廠內換熱站的水,加熱后的水經過三回路管網,傳送至熱力公司換熱站,依次加熱四、五回路供熱管網內的水,從而實現將核電廠產生的熱量,安全地送入千家萬戶進行集中供暖的目的。
我國年供暖煤耗超過8億噸原煤,且隨著居民生活質量改善規模在持續增長,碳排放壓力不斷加大,而核能供熱無疑成為解決這一矛盾重要手段。海鹽核能供暖項目先行先試,開辟了沿海核電項目的核能綜合利用新市場。未來,利用沿海核電余熱,供暖范圍將由沿海延伸至腹地,契合各類應用場景,將熱能轉化為電能或直接提供高溫工藝熱,將核能從“單一型選手”轉向“全能型輔助”,為綠色低碳發展貢獻更多“核”力量。